教育赋能民族团结进步 四川走出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理有财 朗峰江湖 2023-05-29 87966 次浏览

      中新网成都9月16日电 (王利文 陈建新)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彝族小伙俄尔木乃,2014年来到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学习烹饪。通过努力学习,他考入四川旅游学院。今年9月,24岁的俄尔木乃回到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成为一名烹饪专业教师。“老师们帮助我走出了大凉山,如今回母校,我也希望能教好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9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内,学生们正在了解川菜知识。中新网记者 王磊 摄

      俄尔木乃所在的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创办于1957年。该校自2009年开始,已先后接收民族地区生源1500余人,累计培养了8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2021年,该校被命名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各族学生全面成长为导向,坚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21年,学校承办建立成都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为来蓉工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语言技能培训,同时结合各族群众需求和学校专业资源优势,拓展法律法规、中华文化、就业创业等各类培训。

    9月11日,成都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内,面点老师正在为学员讲解面点制作技巧。中新网记者 王磊 摄

      “我们的馕饼很受成都市民欢迎,每天能卖出300张到400张。”来自新疆喀什的巴哈古丽正在培训基地学习面点制作。她和丈夫在成都市金牛区开了一家馕店,孩子则在当地小学就读三年级。她说,希望通过学习技术,丰富技能,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金牛区民宗局局长马莉介绍,基地通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N”的教学培训,举办社区文化节,让蜀绣、羌绣、唐卡、川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培训班课堂,以及组织学员参与各类体验活动等途径,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真正实现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近年来,四川重视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和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日常管理、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建成逾130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9月11日,四川省汶川中学校园内,学生们正在表演节目,为参加州庆活动作准备。中新网记者 王磊 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汶川中学,由创办于1964年的汶川县威州中学等三校合并而成,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之一。心怀感恩,奋进向前。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已位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前列。回归办学以来,汶川中学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从2011年到2022年,升本率从35.93%提升至81.23%。

      “与城市中学不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民族地区普通家庭的孩子。学校肩负着让学生走出大山的使命。”从业35年,该校党委书记龙绍明见证了学校重生的全过程。他介绍,目前学校有4500名学生,其中多数来自藏寨羌乡。学校持续引入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多措并举教育赋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加强阵地建设,推出“三基地一窗口”主题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不断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

    9月11日,四川省汶川中学内,学生们正在学习绘制羌绣纹样。中新网记者 王磊 摄

      在美术教室,一堂别开生面的羌绣课程正在开展。学生们在美术老师明嵋的指导下,正在绘制羌绣纹样。初二7班的羌族学生余福星表示,通过“羌绣进课堂”等形式,能在课堂上学到传统的民族文化,感到非常自豪。他希望能把这份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方面因为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高,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爱上我们的民族文化,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美术老师明嵋曾在汶川中学就读,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她表示,学校初中部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让羌绣走进课堂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

      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根基。(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