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电力传输网络中,中压电缆作为连接变电站与终端用户的关键纽带,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区域供电质量。然而,电缆绝缘层在长期高电压、潮湿、机械应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易产生局部放电现象。这种微弱的放电虽不立即引发故障,却是绝缘劣化的重要前兆。电力中压电缆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传感器作为电网智能感知的“神经末梢”,正通过实时捕捉放电信号,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一、技术原理:捕捉放电的“蛛丝马迹”
局部放电会产生电磁波、超声波、光辐射及化学气体等多种物理信号。监测传感器通过针对性设计,实现对特定信号的高灵敏度感知:

高频电流传感器(HFCT):通过电磁耦合原理,捕捉电缆接地线或护层中的脉冲电流信号,可检测低至毫安级的放电脉冲;
特高频传感器(UHF):利用放电产生的高频电磁波(300MHz-3GHz)特性,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抗干扰能力强;
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压电效应将放电产生的机械振动波转换为电信号,尤其适用于封闭空间内的放电定位。
传感器内部集成高精度模数转换电路与信号调理模块,可将微弱信号放大、滤波后转换为数字量,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二、系统应用:构建全天候监测网络
传感器通常部署于电缆接头、终端及中间接头等应力集中区域,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数据采集单元连接。在典型监测方案中:
分布式部署:每公里电缆配置多个传感器节点,形成连续监测带;
自供能设计:采用电流互感器取电或太阳能供电,避免外部电源依赖;
边缘计算:传感器内置AI芯片,可实时过滤环境噪声,提取放电特征参数。
监测数据通过LoRa、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传输至云端平台,结合GIS地图实现放电位置可视化,误差范围可控制在50厘米内。
三、技术优势:从感知到决策的闭环
相较于传统检测手段,在线监测传感器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实时性:7×24小时连续监测,捕捉瞬态放电事件,避免定期巡检的漏检风险;
精准性: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区分外部干扰与真实放电信号,误报率低于1%;
经济性:延长设备检修周期,减少人工巡检成本,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5年。
平台级分析系统可生成设备健康指数(HI),结合历史数据预测绝缘劣化趋势,为状态检修提供量化依据。
四、技术演进:迈向更智能的监测时代
随着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传感器正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柔性化设计:基于石墨烯或纳米纤维的柔性传感器,可贴合电缆表面,实现无损安装;
多模态感知:集成温湿度、机械应力等参数,构建设备运行环境画像;
自诊断功能:通过内置自检模块,实时评估传感器自身状态,确保监测数据可信度。
未来,数字孪生技术将赋能传感器网络,通过建立电缆三维模型,模拟放电发展路径,实现故障的“预知性”维护。
结语
电力中压电缆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传感器作为电网智能化的底层基础设施,正通过高精度感知与实时数据分析,重新定义设备运维的精度与效率。它不仅是绝缘劣化的“听诊器”,更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守护者”。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传感器将向更智能、更融合、更可靠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